【002】中医基础理论:王承平-成都中医药大学(全78讲·完整版)
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远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采食植物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尝试,发现某些草根树皮能引起吐泻或其他中毒现象,因而认识了某些植物的性能,逐渐积累了应用植物类药物治病的经验。
同时,在狩猎的过程中,又逐渐积累了使用动物类药物治病的经验。
古代的针灸疗法,也是在火的发明和使用精细石制工具的基础上,通过在体表加温或烧灼,或使用石针刺激,可以消除某些疾苦的实际经验,逐渐发展起来的。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3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疾病的记载,其中还有蛊、龋等字出现,可见当时人民对于疾病已有初步的认识。
在1800年前写成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专书,载药365种。书中记述药物功效,如水银治疥疮,麻黄治喘,常山治疟,黄连治痢,海藻治痿瘤等,不但具有临床实效,而且有的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
在1700年前,张仲景著的《伤寒杂病论》,总结了群众长期积累的治疗外感病、传染病和内科、妇科杂病的经验,建立了辨证论治的法则,为内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华佗应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施行剖腹手术。
可见早在1700年前,我国人民在外科学上就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在1600年前写成的《脉经》和《甲乙经》,总结了我国人民长期积累的诊断疾病和针灸疗法的知识和经验。
这两部著作,不仅奠定了中医诊断学和针灸学的基础,而且后来传入日本、朝鲜和阿拉伯等地,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公元7世纪初编成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源症候学专书。
书中对天花、麻风、肺结核、肠寄生虫病等的症状描述和病因的认识,都具有相当的真实性和一定的科学价值。